ugg アウトレット | ugg バッグ | ugg 価格
家家都有一本难念的经书,没有亲身经历的人,很难体会到其中的艰辛与苦楚。在外行人眼里,家具业的销售商赚钱很容易,在工厂与卖场眼里,销售商虽然赚钱没有以前那般容易了,但也没有到流血挣扎的艰难处境。只有销售商自己才会有切肤之痛。
在其它地区的家具人看来,武汉市场应该属于一线市场中“可观”的那一类,总比北京、上海、杭州、天津、石家庄等市场强多了。而事实上,只有武汉的销售商自己才最清楚当前的处境。其实早在两年前,武汉家具市场曾经发生过一场销售商抗议卖场涨租的“熄灯事件”。众所周知,中国人是世界上最具忍耐的民族之一,非到迫不得已时不会有反抗的举措。由此推论,两年前武汉市场的销售商,处境其实就已经相当不容易了,才会有“熄灯事件”的发生。
那么,当前武汉市场销售商的处境又是如何呢?下面是我们本次走访武汉市场销售商们的心声。
与其说是续租协议,不如说是涨租协议
契约的应用可以说是商业史走向文明与规范的助推剂。因为有了契约,人类的商业行为才显得有章可遁。
当然家具业也有契约,可是家居卖场与销售商或工厂的契约却缺失了契约精神的本义。契约关系的双方应该是平等的,对整个商业行为的顺利进行负有共同责任,没有哪一方可以只享有权利而不承担义务。契约关系经常是相互的,权利和义务之间往往是互相捆绑在一起的。武汉销售商与卖场之间的契约关系又是如何的呢?一年一签的租赁协议对销售商而言是没有保障的,因为随时都面临着被涨租与调换位置的可能。其他行业的协议都可以一签几年,每年或几年会按一个固定百分比系数的增长,但这在家具业却成为可望而不可及的奢求。同属于物业,为何其他行业的物业合同可以规定在几年内每年按一定比例增长来收租金,为什么偏偏家具业的物业不可以(卖场方不愿意如此做)?实在令人费解。
每年的续约,与其说是续租协议,不如说是涨租协议,而且涨租往往不会提前通知,只有在重新签约时才被告知要涨租。
奇怪!共摊面积系数也会发生变化
去年共摊面积系数是1.15,今年共摊面积系数变成是1.3,按理说卖场在整体结构没有发生任何改变的情况下共摊面积系数是一定的,怎么可能增长呢?什么都是卖场说了算。但这些销售商都只能是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清,销售商基本没有跟卖场理论的机会与平台。面对这类数字的变化,能有两种解释,一是之前卖场方自己算错了数据,进行调整,另一种可能是卖场方把其他费用变相强加给销售商。但无论是哪种原因,卖场方给销售商的感受是“鱼肉销售商”。
“虽说是签了协议,但销售商是拿不到的,都在卖场手里。”销售商反映武汉市场卖场方的不规范操作,“按规范的商业行为,卖场方收取销售商专卖店场地租金应该开据发票,但事实上不仅发票没有,有时收据都不给销售商。”
另外,签定协议时说销售商经营不善可以解除协议,但须提前一个月递交单方解除协议。在淡季销售商递交解除协议报告,卖场方基本就不受理。因为销售商拿不到协议,所以,卖场不受理解除协议的报告,销售商也奈何不了卖场。
统一收银,单纯目的背后的复杂
卖场说统一收银是为了规避销售商的风险,规避导购员收了货款逃跑的风险。可是,每个月卖场收了商家的货款后,一个月后才与销售商结算。结帐后还需要再等半个月时间能把钱划到销售商账户上。相当于两个半月结一次账,结帐的第一个件事是先把租金扣下来,租金都是提前一个月交付的,比如五月份的租金,在四月初就必须交付了。销售商认为“统一收银这一招够‘狠’”,因为除了扣除租金,还可以防止销售商在销售淡季“不辞而别”。
不到迫不得已销售商不会轻易撤场,前两个月销售商销售的货款都押在卖场手里,如销售商单方“走佬”,在卖场方手里的货款肯定拿不回来。还有专卖店的装修和样品等,都要赔进去。因此,迫使销售商在淡季时也非“撑”不可。
因为卖场方通过统一收银,掌握着销售商的销售数据,能更好的“控制”销售商。比如甲销售商销售不好,面临着交租压力或是犹豫退出时,卖场会在甲销售商面前说乙销售商、丙销售商经营不错,市场还是不错的,你为什么不好,要么是产品有问题,要么是营销有问题。可是当甲销售商私下与乙交流时,并不像卖场方所言的可观,而是大家都是销售不好。卖场方所言,是一个“迷雾阵”。
斗地主:“螳臂挡车——自不量力”
中国五行相生相克理论告诉我们:以弱克强,自己反受其伤。比如土克水,土少水多,土会被淹没与冲走。当前的家具业,关系链中销售商的力量是最弱小的,而卖场方是最为强势的,两者的实力对比,是小巫见大巫。
斗地主不是销售商的出路,销售商基本就没有斗地主的砝码。曾经一时都在说销售商与工厂要联合斗地主,其实无论是工厂还是销售商“斗”地主只是“螳臂挡车——自不量力”。结果不是斗地主,而是被地主反斗。参与前年“熄灯事件”的销售商今天的结局就是当时斗地主的“回报”:要么租金被涨了,要么位置被调了,要么被卖场扫地出门了。
别人可以涨价,唯独销售商“不敢”
卖场可以涨场地租金,厂家可以涨产品价格,而销售商却不敢在卖场与厂家涨价格的基础上也随之涨产品的销售价格。在当前生意暗淡的市场环境中,销售商反而竞相降价,以图通过微利来渡过难关。因此,终端销售的价格不仅没有涨的可能,甚至还出现价格下行的苗头。
本来就是淡季,在各方面涨价的压力下,销售商不涨价,利益之饼被越摊越薄,甚至面临亏损。而涨价呢?当前消费者越来越理性,卖场数量也越来越多,且相隔距离只有几公里。“货比三家,价比五家”已经成为消费者的消费习惯。销售商涨价就等于赶客户走,或是拱手把客户让给同行。
在面临微利或亏损的时势下,不是销售商不想涨价,而是不敢涨!
赚钱的只有在很多外行人看来,卖家具似乎很能赚钱,孰不知家家都有一本难念的经书。
按《名家具》1月28日的报道:2010年销售商赢利的比例只有10%,而有三分之一的销售商面临被淘汰出局。武汉市场又是一种怎么样的状况呢?“去年我算是销售商群体中比较幸运之一,没有亏损。可以肯定的说,去年武汉销售商亏损的比例不会低于40%,能赚钱的应该在20%,保本的销售商接近40%。”武汉某消售商(不愿透名)如此看待去年武汉的家具市场。
“一级市场的环境已经不适合销售商的生存,因为我们已经熟悉了这一行,再换一个行业的想法暂时还没有。我们只好到二三级市场去寻求的出路。”销售商的出路只能靠自己寻求,寄望于工厂与卖场只能说是痴人做梦,最后会落得竹篮打水——一场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