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浩:中国房地产行业已经进入冬天
金融界网站就中国房地产业当前面临的形势以及未来发展等问题,与德意志银行董事、特许金融分析师袁浩先生进行了对话。 中国房地产行业已经进入“冬天” 金融界网站:现在很多人在讨论中国房地产行业已经进入“冬天”,请您以外资投行的角度来分析一下当前的中国房地产市场呢? 袁浩:整体上我估计是冬天, 而且这个冬天比预想的要长。 这个是从总体来看的,但是中国市场有自己的特点,区域性的差异以及具体项目的不同,都会有不同,而且具体的公司差别也很大,因此即使在整个行业处于紧张的状况,也有不少公司根本就不需要资金,自己都会解决问题;也有的公司本来就做好准备了,正好借此机会低成本拿更多更好的项目。 而作为外资银行来讲,中国房地产市场对于他们来讲是一个新兴市场,能直接提供的技术含量并不多,只是在资金上以及资本市场有一些优势。在这样的环境下,外资更多的是希望找到一个好的合作伙伴,找到一个好的切入点,找到一个好的项目,寻找一个双方都能接受的条件,来进行合作。合作的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项目方面可以,公司层面也可以,股权、债权都可以,作为外资银行来讲,或者是外资基金来讲,都是要尽量保持一定的灵活性,这样才能适应不同的条件和不同的特点的房地产企业。 金融界网站:您刚才已经确认“冬天”的到来,那么房价的走低是毋庸置疑的,您认为本轮下调的幅度会是什么样的情况? 袁浩:从相关数据可以看到,目前房地产行业的投资还在增长,只不过增速放缓,房屋的交易量出现了减少的情况,现在有部分开发商已经开始做一些促销的活动来应对“冬天”,因此房价调整的幅度难以预测。 而且房价的调整幅度还要看具体的项目具体的市场,甚至所处的地理位置,因此很难从整体的层面下一个结论。但是有一点很重要,不管是对开发商也好,对合作伙伴也好,或者是对普通老百姓,能够建立一个比较好的比较大的预留风险抵抗的能力,会是一个很好的现象,不过这个的确有难度。 进入房地产领域的外资并非热钱 金融界网站:现在有部分外资资金在这个时候选择进入中国的房地产市场,他们这个动作的含义是什么呢? 袁浩:其实得外资的进入并非只是现在,近几年一直有这样的行为,不同的外资机构,不同的外资基金,他们都有不同的动机或者安排。 我们认为进入到中国房地产市场的外资资金不应该是热钱,因为房地产这个东西本身流动性很差,而且投入规模非常大,加之中国又是新兴的市场,他们并不是很了解,因此选择这样的投入不应该是热钱所为。 如果真是热钱想进入到中国房地产这个领域来短线获利,他们应该去炒在香港上市的内地房地产公司的股票或者是债权;如果选择把钱直接用来买房,那我认为这样的热钱太傻太蠢! 外资进入中国房地产市场的原因有几个。 1、中国经济继续持续稳定高速发展的可能性非常大,在这种情况下,全球范围内的资本势必要重新组合,作为资本来讲,哪里越好,哪里是亮点,哪里有机会,哪里回报高就愿意投到哪里,所以国际资本介入到中国房地产市场也是很自然的行动之一。 2、中国的市场变化幅度比较大,如果时机把握比较好的话,可能会获取更高的回报。中国房地产资本市场不是很完善,可用工具比较少,在这种情况下,市场效率不高的时候产生的机会可能也会多一点。 上市不能只为圈钱,失败原因在于定价 金融界网站:这个地方有一个小小的冲突,前面咱们提到外资资金直接进来买房,实际上是看好中国经济长线的发展,而投资中国的房地产企业的股票也是分享这种经济成果的方式之一,但是进入08年以来,中国的房地产企业在资本市场融资上遭遇到了严峻考验,出现了多起IPO失败的情况,您认为原因是什么? 袁浩:A股这边我不是很了解,海外上市失败的主要原因是定价。现在市场环境出现了变化,市场的定价与房产商自己的心理估值出现了比较大的差距,双方难以达成一致造成的。 本次会议上也提到,缺钱也好,不缺钱也好,流动性多于少也好,关键是价位,如果在很低的价位,马上流动性就会找到你这边来,这个不是流动性的问题是价位的问题。上市的公司是有流动性的,他为什么会处在这样尴尬的局面呢?主要是因为07年下半年和08年上半年他们拿的地价过高,扩张过快,同时又对未来资本市场期待太高,当市场情况发生变化之后,投资者不认可企业需要的价位,这里面就产生了冲突,出现失败就是难免的难免事情了。 不过我认为更核心的点还是在于企业本身。 现在很多内地的房地产企业在上市方面存在误区,他们认为反正我也不懂,那就把一切交给投行,你说怎么做我们就怎么做,这个是极大的误区。而实际上一个企业只要能把自己的业务做好了,能够保证盈利和长期的发展,上市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虽然也在市场低迷的时候暂停,但是最后也必将能成功上市。 上市之后也是这个道理,如果被投资者或者被资本市场牵着鼻子走,就会把自己地方化,就会忽视最重要的问题,你只要把企业经营好,作为房地产企业就是怎么样构造一个好的战略,能够找到好的项目,在合适的价位能够有一个好的团队把它销售出去。只有把这些工作做好了,就能无惧市场的千变万化以不变应万变。 金融界网站:能否这么理解,部分地产企业在上市之前的一些投资行为,包括斥巨资拿地王,把自己上市的定价预期大幅提高,如果市场定价偏低,之前投入的成本可能会收不回去。 袁浩:抱着靠上市在高位圈钱,或者解危救难,这是不正确的态度,资本市场的功能并非如此,上市是一个长期的资本聚集的阶段,给企业提供的是一个长期发展的平台。 金融界网站:“冬天”已经来临,房企的资金链已经绷紧,而上市融资的道路又举步维艰,这种情况之下如何才能安然过冬? 袁浩:从长远来看,应该建立一个长期的房地产金融市场,包括搞一些CMBS,还有REITs,这些对房地产市场发展是有好处的,不过时间可能会比较长。 这个事情绝对是一个大好的事情,应该去做,但现在没有人做这个事情,因为做这个事情不能短期获利,开发商不去做,其他人也没有动机去做。 从短期来看,开发商可以加快销售,多搞一些促销,加速资金的回落;还有就是拓宽融资渠道,转让部分股权,拿出一些项目和别人合作,找一些信托,外资银行,外资基金,甚至跟竞争者合作这些都是可以。更重要的是两点,一个是冷静头脑,对市场有一个正确的分析定位,还有就是自己的定位,要把管理做的更好。 控制通胀应该放在第一位 金融界网站:房地产行业“冬天”的大背景是经济过热,通胀加剧,您认为未来中国的宏观调控将向何处去呢? 袁浩:宏观调控向何处去恐怕没有人知道,包括政策导向的这批人,他们也是在观察的的过程当中,会随着国内和国际市场的变化及时调整。这个地方也是有一个误区,大家总觉得专家也好,经济学也好,决策层也好,他们对于事情了解很清楚,完全能把形势控制好,但实际上没有人能做得到这点,我想能够及时的做出正确的应对相当不错了。 金融界网站:今天在会议上有专家提到说,美国近期采取的调控策略是保经济放通胀,而中国目前还是把控制通胀放在第一位,您是如何看待这个情况? 袁浩:中国目前把控制通胀放在第一位的调控政策是正确的。 实际上美国保经济放通胀的做法是无奈之举,不是说他不正确,或者是知道不正确还非要做,而是迫不得已而为之。但是中国现在不是这个局面,中国政策完全有有调整的空间,不存在两选的境地。 金融界网站:现在有一种观点认为调控的力度已经足够了,其效力需要时间来显现,如果再继续调控,就会适得其反,这个问题您怎么看? 袁浩:关键要看美国市场会变得有多坏,如果美国市场或者国际市场继续恶化,那么中国的政策就应该要谨慎一些,要做出适当的调整,可能会放松一点,倾向于鼓励发展。 但是从中国长远发展来讲,应该去调整通胀,而且是在有条件具备调控能力的时候调整,这个对长远发展是很有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