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货压力大 楼市勿重蹈去年覆辙
在一片小阳春与看涨的声音中,最近有一个很冷静的数字开始被传递:五一黄金月期间广州市商品住宅可售货量将达5.1万套,供货总量比去年同期合富辉煌预测的4万套增加27.5%。 按照广州市房管局的有关数据测算,5.1万套的水平,大约相当于2002~2007年年平均成交套数的三分之二,也大约相当于2008年广州市全年成交的新建商品房套数水平。这么多货量如果需要在一个黄金月内消化大半,压力显然是沉重的。 必须指出的是,该份报告显示广州十区全新上市的楼盘预计有16个,约3700套货,其中广州市中心就占了14个,约3000套货。在推货总量中,广州中心六区占了65%的比例。这就意味着,与往年市中心唱“空城计”不同,这批货量不仅仅是冲击郊区,向来矜贵的老城区楼盘,也将迎来不少竞争的对手。 还有一个数字是,这5.1万套中,有4万套是存货。尽管不能认为存货就是滞销货,但体量庞大的存货,从另一个侧面说明了当前成交的回暖,并不是大幅可持续的根本性回暖,而是各种巧合因素下的一种升温;如果因为前一阶段的楼市回暖而盲目乐观,显然是危险的。 这种种的情形,不禁让人回想起去年初发生的类似事情。在08年的3月前后,广州楼市也曾有过一个突如其来的成交小高潮,当时还有不少人乐观预计因为股市下挫、更加凸现了房地产投资的稳健,有望楼市触底回暖云云。然而,四月时楼市便急转直下,当中介机构发布监测称五一有大量存货供应时,开发商并不在意,随后五一波澜不惊,八月前后在奥运效应下,金九银十也变成了铜九铁十。 历史或许没有重复,但有些走势何其相似!事实是,尽管政府出台多项刺激政策,但无论是美国还是中国的经济走势都难言已经到底,中国的楼价,更是众所周知还在高位上,因此大量有效的需求与购买力,依然被拒绝在高房价的外围,只有房价到位,才能成交到位。对于房地产这样的传统行业来说,周期性可以趋于平缓,但仍旧是难以避免的市场规律。如何顺应市场规律,而不是违背市场规律强行提价,才是业界应该思考的问题。 从去年五一的4万套,到今年五一的5.1万套,开发商群体面临的不是“小考”,而是一个“大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