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gg アウトレット | ugg バッグ | ugg 価格
610){this.width=610;this.title="点击查看原图";this.className="hand"}' onclick='window.open(this.src)' border=0 alt=东营房产网 src="http://img1.dyfc.net/upload/news/content/2011-10-10/20111010150004346.jpg">
1990年患上类风湿,1998年患上尿毒症,从2001年开始透析……对于妻子胡秀玲的病情, 59岁的农民郝玉孝显得格外“专业”。“两个人只要一个心眼,就没有过不去的坎儿”,对于记者提到的爱情与婚姻,朴实的郝玉孝这样理解。
“桂枝25克,白药25克,知母10克,防风10克,桑植30克……”在郝玉孝泛黄的记事本上,记者从密密麻麻的字迹中读到这行字,郝玉孝说, 1977年结婚以来,妻子身体一直不好,这是 1990年他为妻子治类风湿时求来的药方。一个巴掌大小的小本,写满了胡秀玲十多年来的患病情况及各种药方,记录了郝玉孝对妻子点点滴滴的爱,也见证了这对夫妻34载的风雨相随。
爱你从未后悔
9月24日下午,在垦利县渔洼村,记者等到了刚从医院透析回来的胡秀玲。去医院的交通工具是郝玉孝精心“改装”过的一辆三轮车,像往常一样,郝玉孝小心翼翼地将妻子从车里抱到屋里的炕上。走近三轮车,记者发现,三轮车虽然破旧,里面却收拾得井井有条,座位上垫了五六层被褥。
“她关节不好,多垫几层被褥,能舒坦些。”郝玉孝说。
“这辆三轮车陪了俺俩快十年了,他骑着这车子没少跑路。”胡秀玲说,为了给她治病,郝玉孝带着她跑遍了大江南北,湖北、济南、南京等地都去了。有时为了求一副药,他要跑上几十里路,路上饿了只能忍着,偏方没少找,就是不管用。
“家中无病人,不见鬼和神。”郝玉孝笑着说,为了治好妻子的病,他想尽了一切办法。1994年他听说外县有位“神医”包治百病,自己骑车就去了,早上3点出发,晚上9点回来,来回将近100里路。
2001年到2005年期间,胡秀玲在八分场医院做透析,医院对透析时间要求很严格,要求早晨 6点准时到。为了不耽误透析,郝玉孝总是提前几个小时带妻子上路,无论雨再急、雪再大,5年间从未迟到过。
“如果他没娶我,也不至于受这么多苦。”“苦点不怕,就是太‘靠’时间。透析必须两天一做,加上她平常需要照顾,没时间出去干活挣钱。最困难的时候是在1992年,那一年她几乎都住在医院里,有时我也觉得自己扛不住了,但也都挺过来了。”郝玉孝说,既然选择了妻子,他就从未后悔过。
有你才是艳阳天
在郝玉孝的记事本上,有这样一段文字:“后天就是4月26日了,蛋糕、花、菜都已买好,希望明天的透析顺利……”
郝玉孝说,2010年4月26日是他与妻子的订婚40周年纪念日,为了纪念这天,他精心准备了很久,但因为当月妻子透析出现问题,他们只能在医院度过那个特别的日子。
从相识到相恋到相伴,他们的经历像大多数中国传统婚姻那样平凡,但又是那样的珍贵。
“我俩是亲戚介绍的,都住在一个村里,我在二队,他在三队,从小就认识,我俩都是勤快人儿。”胡秀玲说。“当年订婚的时候,我17岁,在家种地,他18岁,在上高中。”
谈起妻子年轻的时候,郝玉孝说,那时她是村里的妇女队长,性格开朗,组织能力强,是大伙儿心目中的“大姐大”,“当时娶她,一是因为她豁达乐观的性格,二是因为这门亲事是家里亲戚介绍的,我非常珍惜,而且她很勤快,当时她比我都能干。我们是订婚7年后才结婚的,彼此都很了解。”
“他本来能上大学,为了我才放弃的”,胡秀玲说。
“我考高中的时候就是全县前几名,等到考大学时,可以直接‘保送’上大学,当时班里很多同学都被‘保送’去了青岛医学院。”郝玉孝说,听人说上大学后就容易和“原配”分手,所以我就决定不上大学了。
“当时我和他家里人都劝他去上大学,但是他不听,他对我说,和我在一起要比上大学重要。”胡秀玲说,从他为她放弃上大学的机会开始,她就坚信再也没有理由能让他们分开。
对于郝玉孝与胡秀玲,他们也许不知道“不离不弃”、“今生相随”之类矫情的字眼,但在油盐酱醋的日子里,他们用点滴的行动完美地诠释了那句话:你有才是艳阳天。
爱即责任与牵挂
“1994年11月17日下午,由于吃药过急,造成她服药后胃部难受,头有些晕,看来布洛芬有刺激作用。”类似的健康记录,在郝玉孝的记事本上还有很多。 在郝玉孝心里,妻子是他心里永远放不下的牵挂。
“她之所以得类风湿,一是因为坐月子时受潮,二是因为种水稻时受凉,结婚前她身体素质比我都好,结婚后才慢慢变坏的。”郝玉孝说,对于妻子的病,他心里一直很内疚。
1977年结婚后,郝玉孝一直在外地务工,因为挂念家里,他时常在忙完当天工作后往家赶,帮妻子干些力所能及的活儿,然后当晚再赶回去。虽然距离远了,问候少了,但这丝毫没影响两人的感情,相反,因为两个人的相互信任、相互支持,他们的感情随着岁月的流逝更加深厚。
“我最初是觉得他老实、勤快,后来才觉得他是个很细心的人。”胡秀玲说,丈夫是他最大的依赖。
除了丈夫,两个孝顺懂事的女儿也是胡秀玲一直同病魔抗争的精神支柱。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两个闺女从小就跟着我俩受罪。”郝玉孝说,自从妻子生病后,两个女儿基本都是先熬上药后才去上早自习,等早自习回来后再做饭,带饭去学校也只是带个干馒头。有次二女儿从饭钱里省出钱买了3个包子带回家,母女俩你看着我,我看着你,谁也没舍得吃。
如今,两个女儿一个是医生,一个是会计,郝玉孝一家的主要收入来源也是靠女儿和女婿。虽然一直回避记者的采访,但是谈到爱与家庭,郝玉孝动情地说,“爱就是一种责任,也是一种牵挂,只要全家人一条心,没有过不去的难关。”
“你瞅瞅,这是他专门给我买的‘痒痒挠’,别看他人古板,很会心疼人。”说着,胡秀玲打开炕边的收音机,笑着说道,“这也是他买的,怕我在家里闷”。
“村里有个庄户剧团,经常表演,她最爱看《沙家浜》,我答应下次推着她再去看戏。”郝玉孝说,如今村里的各项低保、医疗救助标准不断提高,这帮了他们大忙。
“现在日子好多了,闺女和女婿都很孝顺,一直说要带我俩出去旅游。”郝玉孝指着墙上的全家福说,“叫你玩,你就去啊,出去一趟得花多少钱啊,都老头了还想着玩。”胡秀玲开玩笑似地说道,老两口你看我,我看你,都笑了。
在他们的眼里,充满了对未来的期盼与对爱的执着。 (记者 王俊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