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产新政应明确指向制度反腐
山雨欲来风满楼,用这句话形容中央调控高压下的房市形势再贴切不过,一场源于深圳、传到广州乃至整个珠三角,又影响到北京、上海、长沙、重庆、成都等大中型城市的“房流感”来袭。其症状为房子交易量大幅下滑、房价变相下降等,而这场“房流感”传染到的人群更为广泛,重病患者如潜逃的房屋中介老板,轻度患者为大量的持观望态度的购房者,而最轻松逃脱掉“流感”的则是那些既得利益者。 在银根紧缩、税收调整等经济杠杆的推动作用下,房市局面微妙,虽然成交量下滑但价格依然坚挺。我以为其中原因所在,除了政策消化落地存在一定的滞后期,部分房产商和炒家还处于观望游移期,以及流动性过剩带来的资本供应比较充足外,还有一个关键所在,即目前所有的房产新政,还漂浮在仅限于打压房产商和炒家哄抬房价、操纵市场的经济层面,尚未真正进入明确指向内部交易、权力寻租和官商勾结的反腐深水区。 广州市一房地产商通过伪造土地使用证等文件,假造征地数千亩的事实,然后将“假征地”卖给政府回收,从中获利1.6亿元。其胆子之大,性质之恶劣,开创了近年来房地产领域丑闻又一新景。而其中的奥妙之处,在于该房地产商向9名国家工作人员行贿,从而能游刃有余地施展各种并不高明的骗术。因此对此案的定性,恐怕并非房产商单方面的利欲熏心,而是房产商与国家工作人员的利益合谋,共同骗取国有资产。 我相信,这也许是各类房地产利益关联交易的冰山一角。近年来,中央陆续处理了一批深陷房地产腐败不能自拔的地方高级领导,其共同特征是一方面公开为房价飞涨舆论造势,以各种理由提供合理性注解,另一方面暗中大肆接受部分房产商贿赂,成为一手遮天的保护伞。从广州“房产商诈骗政府事件”中可以看出,类似的利益链条已经延伸到基层一线,哪怕掌握丁点小权的普通公务员也能雁过拔毛,利益均沾,从而形成一个庞大的既得利益集团。 显然,旨在破除房价只涨不跌怪圈的房产新政,在穷尽一切技术性的经济调节手段后,面临着深化体制性改革的艰巨任务。这就要求政府相关职能部门联手与既得利益集团交锋,严厉惩处所有牵涉其中的腐败分子,形成强大的制度合围。 首先,政府应当意识到反腐的艰巨性和反复性,并为此设立一整套完善的事先预防、过程监督与事后追惩机制。比如中央通过土地出让金改革,扭转以往不少地方政府依赖“卖地之财”的财政倚赖格局。对一切关于房地产调控的公共政策开门立法,充分保障民众参与,导入更多的博弈议程,保证政策制定过程和走向不被利益集团所左右。这是房产新政民生为本的基本前提。 而当房产新政框架明确进入实施阶段后,完全可以参照近来中央对环境治理所推行的刚性考核机制——对落实“双限房”、廉租房和经济适用房责任不力者一票否决,对房价逆市飞扬的地区由土地督察进行明察暗访,根据民众举报等途径搜集信息,寻找突破点,并对所有查实存在腐败交易的地方官员严惩不贷。政府还应逐步建立由人大问责、政协参政议政、舆论监督与民众参与四位一体的公共监督体系,让房地产领域内部腐败的蛛丝马迹暴露在阳光下,从而彻底斩断房价背后的利益链条,重塑房产领域的法制秩序。 只有当房产新政明确指向制度反腐,并通过司法监督、行政管理乃至改变唯GDP增长模式,逐渐予以矫正监督手段,中国房价才不会徘徊在“政治问题”的旋涡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