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三金罕见高分红背后的两大谜局
借国企钱买国有股桂林三金改制涉嫌违规追踪 在本报和《每日经济新闻》联合报道IPO重启第一单———桂林三金招股说明书中存在不实披露后,昨日,又有投资者对其分红政策提出质疑。 招股说明书显示,桂林三金有两个高分红阶段,一是1997年全体职工以5148.66万元购买企业后,4年之内集中分红2.14亿元;二是IPO之前,2006-2008年桂林三金共派发股票及现金红利8.19亿元,已经超过了这三年的净利润总额7.18亿元。 刚买的企业,就能在4年内暴赚400%,国有资产是否有贱卖之嫌?马上要上市的股票,原股东先将利润分光,背后又有什么玄机? 低买:打6折后仅5148万元 招股说明书显示,1997年12月16日,桂林市人民政府的批准,同意公司全体员工出资购买国有经营性资产;并同意“内部职工股集体购买企业产权实行股份合作制,购买价给予20%的优惠,一次性付清价款给予20%优惠,两项合计优惠40%。” 1998年2月20日,桂林市国有资产管理局确认,以1997年8月31日为改制基准日,同意将公司经营性资产计人民币11982.11万元,扣除职工安置费、离退休人员医药费及补贴、其他股东权益后,连同土地合计人民币8581.11万元的净资产,打6折作价5148.66万元出售给桂林三金药业集团公司的职工。 暴利:4年分红2.14亿元每年赚1倍(小) 在桂林三金的招股说明书第69页,公司披露在1998年至2001年期间,向三金集团541名发起人派发现金红利合计21374.49万元,发放工资合计9461.52万元,发行人股东的现金红利和工资收入合计30836.01万元。 这意味着桂林三金职工在1998年年初投资的5148.66万元在后面4年就实现了2.14亿元的分红,这种高投资回报率显然是难以令人置信。相当于每年的平均收益率为100%,而这样的暴利持续了4年,购股人赚了整整400%,桂林三金这次的国有资产转让是否有贱卖之嫌? 奥妙:高管背后巨大的还款压力 资料显示,当时公司普通职工542人合计买入了3204.61万股,平均每人5.91万股,中层15人平均购买了42.14万股;5名董事、副职中有4位购买了148万股以上;当时作为董事长、总经理的邹节明购买了503.62万股。公司表示,职工收购国有资产的资金来源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本人自有积累;另一种是本人通过亲戚朋友等个人筹借。 一位知情人士表示,桂林三金中高层的还款压力巨大,而1998-2001年期间的高分红政策对他们来说绝对是“雪中送炭”。 此外,资料显示,2001年12月12日,三金集团由邹节明等541名自然人发起设立,注册资本2亿元,全部为货币出资,设立三金集团的资金来源主要是上述股东在1998年至2001年期间对发行人的股权投资收益及其工资收入。由于桂林三金在1998-2001期间分红和工资收入合计30836.01万元,已经远远超过注册三金集团注册资本2亿元以及购买股权所需的5148.66万元。